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头条热点 > 正文
    购物车
    0

    砚山县稼依镇:“菜篮子” 打开致富门,携手奔小康

    信息发布者:李永斌
    2018-05-30 23:21:03   转载

    冬季的文山州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社区,放眼四顾一望无际的蔬菜地,在明媚的阳光下娇翠欲滴,忙碌的人们三五成群在菜地里劳作,到处传来欢声笑语……



    稼依镇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的发展历程是砚山县把“菜篮子”工程建设作为促农增收、推动农业增效、加快精准脱贫步伐的一个缩影。合作社带领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少数民族贫困村发展的新路子,大家互帮互助,共同繁荣发展,向着幸福的小康生活迈进。



    打开发展之门



    与大多数农村相比,大稼依社区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村民主要依靠种植包谷、水稻生活,是一个传统的农业社区,面临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缺资金、缺技术等发展瓶颈。而且大部分青壮劳力外出务工,只有一些留守老人、儿童和妇女。


    对于这样的一个社区,集体经济怎么壮大?社区居民怎么增收?成为了最实际而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们这里的优势就是地多土肥,非常便于发展农业。”砚山县稼依镇大稼依社区党总支书记刘仙说,2012年,大稼依社区工作人员经过商议,决定发动群众成立合作社,发展蔬菜种植产业。



    为了寻找发展资金,大稼依社区引进了东莞联兴农副产品公司来社区投资。东莞联兴公司投资1150万元修建了厂房、安装了喷灌设施,逐步完善了相关生产设施。


    “起初的时候,还有人不愿意,水管都架到他家田头了,又突然不干了,硬是让工作人员把管子拆了。”刘仙说,当时部分群众一时间转不过观念,对社区成立合作社种植蔬菜顾虑重重,持观望态度。


    “要么就别干,要干就干好!”刘仙说,她带着社区工作人员给群众不断做工作,发展蔬菜种植产业最终得到了大部分农户的支持。2013年,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顺利成立,摸索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产销一体化路子,为村民打开了一扇增收之门。



    增收信心足



    “芥兰、菜心、豌豆荚……”刘仙掰着手指向记者数着种植的蔬菜品种,在3000多亩的蔬菜基地,种植的蔬菜有20多个品种,主要销往深圳、香港等地,市场销售情况还不错。



    据了解,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创新采用了产业脱贫“共建”的模式,即按照“党建带、企业扶、社会帮”的扶贫思路,积极动员建档立卡贫困户自筹一点、协会补助一点,每户以5000元的标准入股合作社,其中帮扶人员出资1000元、社会帮扶出资1000元、农户自筹3000元,每年按照入股资金30%进行分红,动员3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资金到合作社中,实现了建档立卡户“四个一点”增收路子(土地入股增收一点、资金入股增收一点、就地就业增收一点、社会帮扶增收一点)。


    刘仙说:“基地每年能吸纳3000余名当地的农民务工,村民对生活的满意度越来越高,村民们不再外出务工,就地就近解决了生计问题。特别是为那些年龄偏大,不便外出务工的社区弱势群众解决了大问题,正是这一片蔬菜种植基地,让当地群众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现在的日子比以前好多了,平时到基地做临工,一个月能拿3000多元。”圆聪小组居民王景芬高兴地告诉记者,自己从合作社成立开始就加入了,家里用5亩地入社,每亩地每年有900元地租收益和300元的入股分红收益,还有一份务工收入,比起以前自己种田好多了。


    蔬菜基地的建设打破当地种植瓶颈,将以往的一年一熟或两熟改变为一年多熟,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土地产出效能。自从合作社成立,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450元增加到10000余元。联兴蔬菜种植合作社带领各族群众走出了一条适合少数民族贫困村发展的新路子。 



    携手奔小康



    在蔬菜基地,运输的车辆来回奔驰着,村民们有的收菜,有的浇水,有的翻地……这样的日子让彝族村民杨朵觉得很有奔头,就地务工不仅方便照顾家中的老人和小孩,每个月发工钱都很准时,而且收入不比外出打工差,现在不少人都加入了合作社。



    目前,合作社覆盖了2个社区、3个村委会、1个华侨管理区,20余个村居民小组,现有社员1260户,包含汉、壮、彝、苗、回5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占40%。在合作社务工,人均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实现人均年收入3万余元,是传统自产自销的6倍以上。


    “就拿2016年来说,基地实现销售收入4024万元,解决就业人员800余人,其中就业少数民族占80%。”稼依镇党委书记纳巨臣告诉记者,大稼依社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各民族群众发展的桥梁和纽带作用,通过宣传教育,营造民族团结的良好氛围。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增强了党员干部及群众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加强了村与村之间的友好往来。


    “各民族互帮互助已经成为了这里的常态。”刘仙说,少数民族村寨有丰富的水资源,汉族村寨由于天干缺水,无法完成大春育苗,少数民族群众为汉族群众无偿提供农田和水资源,解决了汉族村寨大春生产育苗的难题。


    “如今,基地的效益越来越好,村民们尝到了甜头,大家团结一致搞发展,动力十足,我们计划将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万亩!”看看一车车新鲜的蔬菜不断往外运,刘仙信心满满。各族群众靠着“菜篮子”,在家门口致富,民族经济进一步壮大,民族团结进一步巩固。


    来源:(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杨清旺)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